2016.12.06

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主编储召生应邀为我校学生记者举办讲座
   应中国科大新闻中心邀请,11月20日上午,《中国教育报》高等教育周刊主编储召生来我校,在东区第五教学楼5107教室作了“做有用的新闻”的讲座。我校学生记者70余人及来自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建筑大学等兄弟院校的部分师生聆听了讲座。讲座由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中心常务副主任杨保国主持。
 

   储召生结合自己多年的从业经验,引用各大报刊发表的新闻稿件,从新闻的概念、选题策划、写作方法及增强新闻可读性等方面讲解了自己对新闻的理解,以及“新闻应该怎么写”、如何“做有用的新闻”。
 
   他首先介绍了新闻三要素:“新近发生的或发现的”、“读者不知道的事实”、“读者想知道的事实”。对于“什么值得写”、如何选题,他赞同所谓“第一”、“唯一”并非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的观点,认为新闻选题主要看是否重大、具有普遍意义、有无前瞻性和延展性。他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要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对事物的发展保持关注,同时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强调有价值的选题会让新闻具有更强生命力,更具有推动民众关心的问题向好的方面发展的作用。
 

 


   他还通过实例形象介绍了“倒金字塔”和“华尔街日报体”两种新闻结构,以及“救火类”、“引导类”和“校庆类”三种通讯类型和套路,认为写作中重要的是要“见人、见事、见细节”,不要空发议论。对于新闻如何让人读下去,他说写作者要善于学习,吸收不同艺术门类的精华,因为“好东西都是相通的”;强调“用细节打动人”、“要展现,不要讲述”,主张“用新闻的方式做宣传”。
 
   讲座之后,储召生就如何做有态度的新闻、如何看待“标题党”等问题,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他说,一篇新闻报道如果只是叙事,那新闻工作者就是大材小用了。一篇好的新闻,在讲述事件的同时,应该引起读者的共鸣或理性思考,往小处说是帮助读者对一个事件有更全面的认识,往大处说,可以培养读者的理性思维,让人们看到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养。他还就如何发现新闻、做好新闻等话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交流。

(新闻中心学生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