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26

[中国科学报]一位支教生的“教学改革”

 


一位支教生在家访的路上。

 

不久前,一封来自中南海的回信让远在安徽的中国科技大学师生兴奋不已。这封信是李克强副总理写给该校第13届支教团的。

 

自1999年以来,中国科技大学已经连续组织了14届支教团。在他们的支教地点——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的海原县,一批批的学生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也收获着感动与欣慰。
■本报记者 陈彬

 

黄湘琳个子不算太高,长得文文静静的。在去年赴海原的8名支教生中,她是仅有的两位女生中的一个。

 

一般来说,女孩子在学校中比较适合教授一些文化类的课程。但当黄湘琳来到她支教的海原三中时,发现自己被分配到的课程却是需要大量户外活动的体健课。

 

“体健课其实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一门素质教育课,在某些程度上,有点类似于体育课,但更侧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接手这样一门课程,黄湘琳其实并没有觉得太意外:“科大历来就有教授这门课的传统,而且之前我也经历过不少这方面训练,我相信自己能够教好它。”

 

然而慢慢地,黄湘琳发现自己面对的问题似乎并不是那么简单。

 

刚开学时,她让孩子给自己写纸条,说说他们希望体健课怎么上。其中,有的人说,“老师给我们一点时间写作业吧。”但最多的人则在强调,一定要让她笑着上、轻松地上。“从中我已经体会到了学生们的巨大压力。”

 

为此,黄湘琳把课程分成了室内和室外的两部分,室内以一些轻松活动和健康知识的讲解为主,室外课则主要是游戏和拓展训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发现由于学生的作业非常繁重,很多时候,学生在室内偷偷地完成其他课程作业,甚至有学生把作业带到操场上,这让她有些苦恼。

 

“作业繁重的同时,我感到孩子的内心非常孤独和迷茫。”作为体健老师,黄湘琳很希望学生们能多跟她交流,在她的鼓励下,也的确有学生开始给她写纸条、找她聊天。“聊天的内容一是人际关系,二是学业前途。”

 

在交谈中,黄湘琳发现,这里的孩子有一种强烈的孤独和迷茫感。“有人甚至直接跟我说,老师我没有朋友,我希望跟你做朋友,希望你做我姐姐。”而在这种孤独和迷茫的背后,真正缺乏和渴望的却是被人理解。“这些孩子要么是父母出去打工,要么就是单亲家庭,这种情况是我之前没有意料到的。”

 

对于这一现状,黄湘琳有着自己的一番理解。“我自己上初中的时候,年龄跟他们差不多大,但我却很少有他们所表现出的那种忧虑,这除了家庭因素之外,其实也跟班级环境有关系。”她说自己上学时,因为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很多老师都很关心她,自己几乎一门心思只想着怎么样学习进步。然而,海原三中的一个班最多有90多个人,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长期处在不被关注的情况下,出现一些问题也不足为怪。

 

“我觉得唯一能让他们感到被关注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参与到团队的活动里去,让团队的归属感代替之前的孤独感,从原来的各种担心逐渐转移到一个团队目标和体验上,这样才能让他们相互鼓励从而改变消极心态。”她说。

 

基于这种目的,黄湘琳在课堂中开始减少原来的理论知识,而增加了各种拓展活动。“比如用身体扮演英文字母和单词活动等,用趣味性吸引学生参加,效果不错。”

 

采访中,黄湘琳向记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在他们课堂中,有一个室外活动叫连接加速。这个游戏很简单,学生左手搭在前面人的左肩,右手扶住右脚腕,保持“小火车”的状态不变,整体移动到终点,再回到起点。在给一个班上课时,第一次的比赛现场一片混乱。“前面的人很兴奋地跑,后面的人就散架了。”

 

于是,黄湘琳提示他们,每一个“小火车”就是一个团队,大家要团结。并要他们每个队伍讨论刚刚的问题出在哪里,是谁首先一个放弃的?原因是什么?一番讨论后,很多队伍就重新开始搭起小火车,并开始作了调整。“有的开始按个子高矮排序;有的开始确定统一的口号;还有的队自己先练了起来。”

 

此时,按照原来的计划,黄湘琳忽然宣布,尽管没有决出比赛结果,但鉴于大家很累了,比赛就此停止。这下学生们不干了,纷纷要求再比一次。于是,在经过多次努力之后,一场完整的连接加速比赛最终决出了名次。“尽管大家累得满脸通红,但我相信他们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
 
如今,黄湘琳已经回到科大,继续着自己的学业。而在她离开海原前,她的学生的整体面貌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善。“学生们开朗了,也乐观了。当然,这一变化的产生远不是我一个人的力量,但我相信其中有我的努力,这就够了。”
 

中国科学报 (2012-09-26 B4 校园)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2/9/263914.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