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血液恶性肿瘤等血液疾病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异基因供者移植物中的细胞可能会与受者身体组织产生反应,引发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这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引起移植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记者3月31日从中国科大获悉,图书馆VIP(以下简称中国科大)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占成教授团队、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朱小玉主任医师团队从人体生理功能受昼夜节律调控这一新视角切入,首次证实通过调整造血干细胞移植时间,能大幅降低患者术后产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风险,使该病的发生率减少40%-65%,显著提升患者长期生存率。3月31日,该项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Cell)。
研究团队结合动物实验结果与临床数据分析,精准锁定大脑节律中枢与免疫微环境在其中的核心作用机制,首次揭示了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干细胞输注时间与移植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之间的关联。这一发现为临床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开辟了一条崭新路径,有望挽救众多患者的生命,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
基于这一重大成果,团队乘胜追击,启动两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NCT06294678,NCT06294691)。这些实验旨在进一步验证移植时间优化策略的临床效果,有望为临床指南的修订提供关键依据,推动临床实践朝着更科学、更精准的方向发展。
这项研究不仅开辟了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的全新路径,还提示药物研发时评估相关药物疗效,应注意移植节律时间这一关键因素;研究为深入揭示神经免疫机制、开发更多有效防治靶点筑牢了基础。
这一研究也是中国科大院校融合、基础与临床协同创新,以及跨学科合作的成果。占成主要从事神经免疫研究,同时也是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特聘教授;朱小玉主要从事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和基础研究,两个团队将继续深入合作,围绕移植物抗宿主病这一重大临床难题,开发新的干预策略和药物。
在生命医学科研领域,“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科研工作者的使命。当下,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从临床实际问题出发开展针对性研究,已成为推动医学进步、攻克疑难病症的关键路径。这项研究在中国科大新医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免疫与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有力支持下,积极践行这一理念,实现了院校间的紧密合作,为生命医学研究开拓出创新模式。
通讯员:张淑凡 记者:汪乔 来源:中安在线 中安新闻客户端 2025-04-01
原文链接:http://ah.anhuinews.com/kjyww/202504/t20250401_8364918.html